在36个试点地区先行实施一年多后,个人养老金制度有望在全国推广太阳能电缆设备。日前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“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,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”,多家银行开始提前布局,在非试点城市纷纷推出立减金、现金红包、开展抽奖等一系列活动吸引用户开户。
个人养老金制度由“试点”走向“扩面”,意味着这项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。截至2023年底,超5000万人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。年初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透露,“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有序,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”。但也要看到,由于该制度的推出时间还不长,很多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提升。
在我国,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有三大支柱。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,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,由政府主导;第二支柱是补充养老保险,包括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;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。目前,最常见的是第一支柱,工作时交养老保险,等退休后支取。这是一种“现收现付”模式,考虑到我国人口出现少子化、老龄化新特征,这一模式将来可能存在一定风险。
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,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设计。通俗地理解,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,缴费完全由个人承担,每月最高可以存1000元。但与自己开户存钱不一样,个人养老金账户最大的特点是封闭运行,未达到领取条件前(退休、完全丧失劳动能力、出国(境)定居等),账户资金不能转出、领取。这一条规则的用意,是管住人们花钱或者挪用的手,真正实现养老金专款专用。
然而在实际运作中,政策初衷和民众意愿之间出现了错位。对于政策设计者来说,侧重考虑的是长远,想要尽快发展第三支柱,最大程度地降低养老体系的风险。但对于老百姓而言,更加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。比如很多人质疑,为什么要把钱存入一个不能随时领取的账户?有什么明显的好处吗?对此,个人养老金制度进行了两大优化:一是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,享受个税优惠政策;二是可以用来进行理财,购买个人养老产品等。
这些做法显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,但实际效果一般。所谓不交税,不过是税收延递,将来领取的时候还要补回去;至于理财产品的回报率,还没有实际的数据印证。种种不确定之下,很多人选择了观望。数据显示,目前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%,而人均缴存金额仅约2000元,远远低于个人养老金账户1.2万元的缴存上限。投资人数仅占缴存人数的62%,实际投资人数仅为682万,存在“开户热投资冷、缴存意愿不高”等现象。
根据相关报道来看,一些银行的所谓布局,更多是靠优惠措施吸引人们开设账户,对于提升制度本身的吸引力相当有限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有很多代表委员带来建议,比如增加个人养老金提前取出的条件,以满足参与人应急资金需求;借鉴企业年金模式,通过企业配比提高个人缴存意愿等,就非常有针对性。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个体的支持,只有为老百姓创造实实在在的好处,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,才能引导大家用真金白银来“投票”。
长远来看,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,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养老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内容,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,使其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